本来是某节课的结课感悟,写跑题了,但这段话总得有个地方放,这里再好不过了。
湘南这个地方的语言是属于在湘语区里又细分的一种,一般称为湘南土话。湘语本身与北京官话(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就近乎与外语之间的差异,更何况其中更加复杂多样的湘南土话。湘南土话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十里不同音”,有时候过个村彼此的话语就不通了,与华北地区几乎千里同音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特点使得在一个小县城的汽车站,就能获得国际机场一般的体验——能够听到多种不同的语言。小时候去学校,得坐公交车,于是有幸每天都得在“国际机场”待一会儿。等公交的时候无聊便竖起耳朵听,我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不同的语言——相同的措辞,都是去哪,从哪回来,买了什么之类的,但却完全不同的腔调。那时候我不明白怎么形容这种差异,只觉得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就像是一场异常热闹的交响乐:同样的声部,不同的乐器;同样的乐器,不同的声部。 那时侯我对这些魔咒一般(相对普通话来说)的方言着了迷,每天像听音乐会一样,端正地坐在车站的椅子上竖着耳朵听。但正如一切幼时的物什,在漫长时间河里都被泡得发霉发烂,咒语也很快消去了它的魔力,这些方言成为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话语。再到后来外出求学,身边没有人再在我耳边念叨的时候,那股魔力又夹杂着对家乡的思念溯洄。但我没有办法。
让我悲戚的是,湘南土话太少人使用了,也没有建立成书面化的语言,只能从当地流传的一些歌曲中才能听出一些味道来——那些歌曲也只在记忆中,无法在任何音乐app中找到——它很快要死了。我羡慕吴语,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写成《海上花列传》,他们有苏州评弹;粤语更不用说。而我们,现在年轻的一代人已经不再会说方言了,父母都十分默契地不再对小孩说方言。似乎再一代的时间,等我这一代人过去,整个湘南都会沦陷。久居外地,我的家乡话已经疏于练习,不再那么熟练,许多词我都需要用普通话来代替。如果不是每周与家人联系时仍是用的家乡话,我想我也已经忘记。
So sad,我想我需要一位老师来教我重新讲家乡话,我的普通话已经够差了,我不想连家乡话也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