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亲好友的死去,会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虚空开上一扇透着冷风的窗,无论你日后幸福与否——也许你能够幸福到遇见最爱的人,与Ta办一场称心如意的婚礼,但当你在婚礼上开心得忘乎所以时,这扇窗仍在你耳边吹着冷气。
看《漫长的季节》第六集最后一幕,又想到《阳光普照》里父亲与儿子在梦里相遇的一幕,眼泪一下就止不住掉下来了。好久没这样哭过,感觉很不错。
无论是《漫长的季节》还是《阳光普照》,内心愧疚的父亲都因为第一个孩子的死去,学会如何对待和爱自己的孩子,借着对第二个孩子的弥补,也或多或少完成了自己的一场救赎。
但于心有愧的孩子怎么办呢。我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当他死去后我也才学会如何对待和爱自己的父亲,可是我没有第二个父亲了。看《海边的曼彻斯特》,最能让我共鸣,也是最让我心碎的是,有些事情是永远,完全没法弥补的。
我只能在回忆中,偶尔非常心酸地做出假想,想象自己如果当初没有那么坚定地做出决定离开家去市里念书就好了。但命运弄人的是,如果不是我爸的死去,我又绝对不会有这种念头——那时候的我,比王阳还要向往、好奇,想要去探索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但在我爸死去后,我不止一次地想,就像王北对他爸说的那样,如果我留下就好了。至少我应该在高中再留下三年了,我不应该太早离开,如果我留下,一切兴许都会不一样。
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命运吧,经常会让人觉得又好笑又无奈。我从来不是一个“顾家”的人,在市里读高中时我鲜有往家里打电话的时候,那时我好像从来不会想到父母正在家里挂念着我,会需要我好好打一个电话回去聊聊我的近况,我真的从来没想到过,在我爸死去之前没有想到过。但在我爸死去后,我变得如此“顾家”了,甚至我会想象考一个公务员,待在小县城里侍奉父母直至他们离开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我爸死去之前我最讨厌的那种生活,也是我现在最讨厌的那种生活,可是如果我爸还活着,我会觉得这种生活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我爸死去之后才会有的想法,如果我爸现在安然地在这世界上活着,我大概这会子不知道在哪瞎折腾着吧,怎么会想到“家”这种事情呢?就像《漫长的季节》和《阳光普照》里,父亲也是在儿子的死去后才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兴许这是命中必渡的一劫吧,经由生死的离别我们才知道身边这些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甚至都见到腻歪、厌烦的人是有多么珍贵,才能学会如何真正去对待、去爱身边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一课,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只是我时常会无力地想到,即使我学会了,学得很好,需要爱的人却早已化为尘土,这份爱是必然永远欠缺,不可弥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