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
觉得骆以军对人性中那种幽深与变态有种独特的嗜好,有点像食腐动物对腐肉情有独钟那样的嗜好。但不是说骆心理有问题或怎么,他实际上是出于某种责任心将其记录下来。他知道人的内心就是有这样的,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猎奇的角度去写,而是身体力行、亲眼见证的方式去写。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从集中营活下来那群作家是相像的,他们都曾见过人性可以以怎样的方式扭曲,这种扭曲已经无法以简单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只能冷静且克制地记录下来。
关于我的生命的一切。
觉得骆以军对人性中那种幽深与变态有种独特的嗜好,有点像食腐动物对腐肉情有独钟那样的嗜好。但不是说骆心理有问题或怎么,他实际上是出于某种责任心将其记录下来。他知道人的内心就是有这样的,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猎奇的角度去写,而是身体力行、亲眼见证的方式去写。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从集中营活下来那群作家是相像的,他们都曾见过人性可以以怎样的方式扭曲,这种扭曲已经无法以简单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只能冷静且克制地记录下来。
接下来可能是大学里最繁忙的一段时间。
高数和英语等等课程的期中考试不用多说,还有日语的学习也不能落下,其他什么近代史啊英语啊高数的平时作业也要写。微信文章也要写。
最让我痛并快乐着的事是要在5月16号转专业考试之前读完两本上千页(和我大拇指长一样的厚度……)的砖头书《世界文明史》并仔仔细细地做好笔记。就只是记一章的笔记能花去我3-4个小时(而且我是用电脑记的笔记),一共到近代清朝是二十一章(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是上册内容,是的话我就佛了) 礼拜这两天,早上七点起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学习到晚上十一点,只有下午有两个小时可以陪陪我的女儿。《只狼》我是打不过了,到了最难的两个Boss,不花一个礼拜时间是没指望的。
但让我快乐的是《世界文明史》真好看,超级好看,一天看四个小时也不累,就是还得做笔记,还得自己划知识点复习。学到了很多知识,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能听见脑袋里知识蹭蹭蹭往上涨的声音呢。
五一七天小长假是哪也别想去了,老老实实待学校学习。
这时候要高考的同学也到了最后关头了吧,我也再次燃起了拼搏的劲头,同学们尽情地奔跑吧,无需担心前程,也不必回望过去,路既然已经在脚下,请尽情地奔跑就是!
六点半,在图书馆,正打算抄写近代史的笔记。
然而,看标题就知道了结果,这是个没带笔的晚上,但是实际上,我带了,只不过一支是红笔,一支是铅笔,没芯的那种。
好吧,我还带了《挪威的森林》。看了一章,学了一节日语课,又看了一章。因为有了新的际遇,原来看不明白的部分一下子清晰起来。开始真正喜欢上绿子这个女孩,对这个女孩开始有着某种程度上同病相怜的理解,也难怪只有这样生机勃勃的人才能将渡边拉回现实。
以前看书时的一个迷惑也解开了,渡边所说的初美身上发现的那种让他心灵震颤的感觉,一种“类似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当时无论也不明白村上在说什么,今天再看的时候想起以前认识的一个女孩,想起一次看着她出神的情景,突然明白了渡边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并不是所谓得不到的失落或者类似什么的,那种感觉说起来就像在上古时代天地一片漆黑的时候一阵绚丽的流星从沉寂死闷的夜空划过,而你是在大地上看见这天地间唯一的光亮的那种感觉。
两章小说+日语课程也大概花了一个小时,七点半的时候就走了,一是再看下去有荒废学业的嫌疑,再者八点的时候要去跑步。
有了两章《挪威的森林》的铺垫,今天的跑步基调注定是有些悲哀的,听不进ROCK & ROLL,热血沸腾不起来,心想今天晚上就听听古典乐,慢慢地悠闲地跑好了。
跑到半圈,德彪西的“渐慢”转成德彪西的“月光”,到转弯处,今天晚上第一眼看到月亮。
如果你今天晚上也看了月亮,如果你也听过德彪西的“月光”,你就会明白我当时的感受。我甚至无法言说当时的感受,太美妙,一种完全的身心上的惬意和满足。德彪西他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月色下写出的这首曲子吧。
慢悠悠地跑了几圈,发现旁人比我更慢…刚好放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节奏明白比前面几首都快多了,于是开始加速,不过还是一个比较舒服的养老速度。
直到一个小伙子的出现打搅了我的养老生活,小伙子跑步姿势很标准,步伐稳健,气息均匀,一看就是专业的。
跑步的时候如果有个节奏和你一样人在前面跑,你看着他的脚后跟跟着节奏跑会舒服很多,而这小伙子和我节奏很合,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尾行之路。
这小伙子是真的跑得挺快,而且很稳,跟了他几圈他速度完全没有下降,而我,不行了,今天的目标也达成了,于是我停了下来。
小伙子又从我旁边跑过,姿势还是很标准,步伐还是很稳健,看得我是非常羡慕,好想上去问一声:约跑步吗…跟在一个和自己节奏相合的人后面跑真的轻松许多,主要是还想叫这小伙子教教我跑步的姿势…
跑完散步的时候,前面一米处有两个女孩子,个子不高,一个女孩短头发,另一个长头发,一边跑一边聊天。走了一圈下来发现她们两个还是在我前面一米处,也就是说,她们跑步的速度=我散步的速度…和我高中班主任的速度有得一比
短头发女孩至少还是一副在跑步的样子,双手摆动,脚也在抬动,长头发女孩完全就是散步+稍微有一点前冲的劲头,手摆得很勉强,脚是基本没抬。我在后面觉得好笑,因为真像是在看一幕滑稽的默剧,就是那种两个人夸张地使尽吃奶的力气跑但是完全是在原地踏步那种。
又走了一圈,她们还是在我前面…我叹了口气,离开了操场。
本来打算在最后一天读完《雪国》,还是没读完,是18年读书上的一个遗憾。
18年托了上了大学又被分到了一个挺闲的专业的福,有了许多的空闲来读书。
第一本记得是在军训时读的村上的《地下》,颇受震动。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灾难起了一种特别的好奇,也许是从看了《细雪》里那一场洪水后又或者什么时候,对像地震、海啸等等等等人们在巨大的外力压迫下的各种行为都感到颇为好奇,这本书稍稍满足了我一些好奇心。
之后慕名读了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看完前两章已经耗费了我所有的文学素养。
好像是今年才开始正式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原先颇有偏见,以为只不过一个二流作家而已,后来为此默默在内心磕头请求张爱玲的原谅来着。
看了张的《红楼梦魇》,准确来说,看了前言,这种考证的内容我实在不感兴趣,也读不下去,不过看了前言张爱玲的自述,稍稍了解了张爱玲的性情,喜欢上了这个作家。
之后看了她的短篇小说,又看了《倾城之恋》,对张爱玲的文章颇为感概。她的文章毫不掩饰地表示出了她内心的希望,她不想成为一个王熙凤又或者秦可卿那样的女强人,她有些像林黛玉,不想其他,世事炎凉也好,人情冷暖也罢,她只是想成为一个小女人,能够依偎在爱人的怀抱里便心满意足。 顺带着借张爱玲说一句题外话,也是我内心的一个诉求,就是希望大家在看一个作家时,请多多把注意力放在他/她的作品上,他/她的人生是好是坏,是光明磊落也好,是鸡鸣狗盗也罢,都请只把它当作理解 他/她的作品的参考资料来使用,不要加入道德上的审判,特别请忌讳使用”渣男“、”绿茶婊“之类的刺眼词汇,这样的词汇戾气太重,不是读书时应该使用的字眼。
再说回读的书,除了张爱玲外,今年还遇见了一位非常喜欢的女主角——伍尔夫。读了她的《伍尔夫随笔》,笔触幽默,思路开阔。
伍尔夫是性格与张爱玲十分不同的作家,张爱玲只是想成为一个小女人,像典型的东方市女性的温柔委婉,伍尔夫呢,她则是西方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立的女性形象,读书做人各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法,但也有与张爱玲相同的在读书上的女性的可爱态度。
诗方面的话意外读到了洛夫,早就听闻了他的大名,但一直没有拜读,偶然在图书馆的新书架上看了他的《洛夫诗手稿》,于是看了起来。洛夫的诗清新脱俗,别有雅致,以我以往看过的作家来对比的话,有些像加强版的余光中,弱化版的北岛。读了许久现代诗杂志上的诗,再次读到大家的诗,对比明显,大家的诗几乎都有一种特别大的优势——就是浑然天成,你丝毫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这在现代诗里面真的很难得。
读《聊斋志异》,原来读的是原文,后来被故事的精彩所吸引,嫌看原文太慢于是看起了译文,阅读书中多次掩书,有时感叹,感叹故事情节的精彩,感叹人物形象刻画的形象,感叹其叙事之简洁而却不失叙事的完整的功力,有时落泪,落的泪又有被美好感动的泪,喜极的泪,悲哀的泪,为蒲松龄的用心良苦的泪。更有趣的是,还在里面看到了在我高中学校里那个让我疑惑许久的墓的故事。(《苏母墓》)有位学者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长篇小说的最高峰,《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的最高峰,这句话说的大概不假。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算是今年读过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之一了,大概每个正在寻求内心的真理的人都会非常喜欢这本小说。
之二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我不是第一次看了,但是第一次看完。早在初中看《挪威的森林》时就已经被村上强势安利了一波,书里毫不客气地借永泽的口说”只与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交朋友“,那之后打开了这本书的封面,我看了两页便没看了,第二次在高中也是这样,直到今年才来看完。后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以为译本,KINDLE上下载的不知道是谁的译本读着难受极了,后来读姚乃强先生的译本,打通任督二脉,一个礼拜便看完了。书的文笔之优美可以在我看过的西方文学里(看得不多……不止三本就是…)可以排上前三。
看完这本书,想写书评,但是发现还沉浸在书中结尾那种看似开阔实际上却让人难受得要死的情绪中,怎样写写不下去。看完书后也算是十分理解村上为何十分推崇这本书,也算是十分理解笔下男主人公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了,说实话,由于中村上的毒太深太久了,我实际上是说明白自己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了,也十分坚定了自己关于所谓交际的想法,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打了一剂强心剂。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某个程度上与《红楼梦》的主题有些类似,最终的结局都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不同的是菲茨杰拉德似乎还在留恋,尽管知道美好的过去已经完全被摧毁殆尽,但仍然尝试去追寻,以极其卑微却虔诚的态度希望回到过去,而曹雪芹却是翻过了跟头,不再留恋,把一切都落得干干净净。
看了的还有《侠隐》,《不时髦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在流放地》和一些短篇小说,要睡觉了来着就不多说了。
就这样,今年读书有三个小目标:
灯暖一直没用,倒不是不冷不想用(实际上冷坏了),是因为线够不着,而且也不知道,十多年没用过了还能不能用。不知怎么,今天想试试看,于是把其它地方的插座拿过来,插上、按下开关。嘶嘶响了一会儿,以为是要烧坏了,正打算拔掉开关,结果一股绚烂、温暖的光,同时伴随着一阵铁锈味道的暖风整个扑在我脸上,我被晒得睁不开眼睛,摸索着把暖灯和暖风给关了。
很难解释,但感觉是如此真实——这道光好像突然在那一瞬间,连通了过去与现在。我感觉自己好像借着这道光回到了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某一天晚上,那时候我也是这样打开灯暖准备洗澡。像被鬼迷了心窍一样,我又穿好衣服回到客厅,期待看到老爸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老妈正在帮我暖等会要穿的衣服。当然,现实是,我只是看到了爷爷奶奶和老爸在墙上挂得高高的遗像。
这股光是如此温暖,如此容易让人幻想那些美好的时光,所以我可以理解,自己为什么会突然生出那样的想法。老爸不在了,爷爷奶奶也不在了,老妈也在离我很远的地方,这里,这栋老房子里,只有我一人独自沐浴在这份温暖中,久久失神。这股光是如此温暖呀,就好像它已经积攒了十多年的暖意,就好像一个称职尽责的老管家,苦等十多年终于等着他的小主人回来,佝偻着拍拍胸脯说自己还老当益壮。
为了不辜负它的期待,所以我还是把它给打开了——当然暖风给关了,虽然风确实是暖的,但是有奇怪的灰尘混着铁锈的味道。在这耀眼而温暖的光芒里,我不紧不慢地洗了许久,入冬以来从未有一次洗澡像今天这样温暖而惬意,一直洗洗到没有热水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
受《降临》中章鱼人的全线线思维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看到事情的全部,过去,现在,未来同存,人是只能看到局部),脑海里冒出一个有趣的想法。
我是不觉得未来是已经完成的,未来应该是由现在的无数个因素共同影响来形成,所以未来应该是有无数个可能,在未来尚未来到时未来不可知的。
举例来说,如果我在和无数个精子的竞赛没能赢得胜利,那我现在还在冥冥中,又或者如果我小学时没降级,那我现在已经大二,整个轨迹都会出现偏移,现在的同学我会一个都不认识,而无数个现在不认识的人却会和我成为朋友。未来实际上是有无数个分叉,而人们只能通往其中一个。
由此我想到一种类似章鱼人的生物,章鱼人只能看到一种可能,一种未来,只是相比人类章鱼人把时间这一约束解除了,也就是说同一时间线上的所有事情章鱼人都能看见。那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解除“只能通向一处”的约束呢?这个生物,Ta可以看到无数个可能,也同时经历无数可能。如果说木桶人还是线性思维,只是在一条时间线上能往左右延展,而这种思维就是面性思维,时间也不再是一条线,而是错综复杂的网,可以往任何方向延展,也包括任何一种可能。
我尝试描述一下这种生物。对于这种生物,将不存在“成长”的说法,也不存在“变化”的说法。还是以人类的视角来描述吧,假设我有成为画家、诗人、程序员或者小说家(实际上可能应该很多很多,只暂举这几个)的四种未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必然成为几种职业中的一种,画家、诗人、程序员或小说家。
但对于这种生物,四种未来未来“他”都会经历,并且同时经历。也就是说像是他分出了四个分身一样,四个分身分别拥有画家、诗人、程序员、小说家的未来,但四种未来同时又合并成一种未来,就是“他”的未来。这种性质有点像基督教所说的三位一体,更往大了说,这样一个“人”,可能就组成了相当于我们世界的“所有人”。
更往大了说,我们人类和章鱼人都只是“他”的一个分身,一种可能。人类、荷兰猪、渡渡鸟都有同一个先祖,取消时间的概念,便不存在先祖的说法,人类是先祖、荷兰猪也是先祖、渡渡鸟也是先祖,但他们仍然是三种不同的生物,取消未来的分叉后,他们就全部都是一种生物了。
再把这种说法拓展,会得到一个很有趣的结果:“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不对,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生”,再修改一下,“道即一,一即二,三即万物。”
这种生物,是不是就叫“上帝”?又或者是“道”?
晚上洗完澡回来差不多九点,刚好足够在睡觉之前看部电影。
在想看的几十部电影中, 选择了《情书》这部电影,它的海报很好看。
看完后十一点,舍友还在激烈地开黑,喊麦声抑扬顿挫,连绵不绝,我带上耳机,听情书的原声带。
在电影中并不觉得怎样的音乐,看完后再听,好像每一个乐符都在向我诉说博子的不舍,树的遗憾。
做了一个梦,梦见男孩的树。醒来后只记得树叮嘱我两件事。(电影中男女主角都叫藤井树)
“请你告诉博子,我很好。”
“博子,我很抱歉。”
“请你帮我照顾好树。拜托了。”
他兴许是这么说的,兴许不是。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在影片的最后,博子向树遇难的那座雪山大喊“我很好,你还好吗”,大概是不停地想这个画面所以才有这个梦吧。
“请你帮我照顾好树。”这句话我也明白的。
树性格古怪,像电影中说的那样没有女人缘,好像也没放什么心思在追女孩上。
但第一次看见博子的时候,却一反常态地邀请博子共进晚餐。
看到后面才知道,因为博子长得很像,很像国中时候和树同名同姓的那个女孩。
树看见博子的第一眼那种心情,大概旁人是很难明白的,但我,却机缘巧合地很明白。
大学军训的时候,两个排对坐,拉歌,对面的一个女孩很像原来关系很好的恋人,笑起来两人便几乎一模一样。
本就打算不结婚不生子的我,自然在大学对谈恋爱也不会多上心,但在那个时候,我想,一定要追求这个女孩。
电影里从未以男孩的树的视角来表述,我却十分明白男孩的树。
所以树才让我照顾好女孩的树吧。
电影里女孩的树听见男孩的树遇难的消息,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听见了原来恋人死去的消息一样。
树的眼眶红了,我闭上眼睛深呼一口气尝试平复心情,但我们俩都还是难以自禁。
对于我们来说,那不仅是一个恋人的死去,那是一大片美好回忆的坍塌。
从国庆去上海崇明岛上吹了几夜冷风回来,我的咳嗽到现在还没好。树在咳嗽时,我也在咳嗽。
树发高烧昏倒时,我没昏倒,只是咳得更剧烈。我也想什么也不管,就那样昏倒,那种感觉太难捱。
好在电影并不是以这样悲伤的画面结局,电影结尾女孩的树发现了借书卡背后她的画像。
那副画像告诉她,过去美好的回忆依然鲜活地存在,没有睡着树的死去而消失。
树,你真幸运,即使死去了,也让两个女孩还时时惦记。不知道我死后谁惦记我呢?
我想这样对你说,树,在梦中我有没有这样对你说呢?你告诉我,有没有?
我真不觉得宇宙的尽头是考研考编,除非宇宙的尽头是座监狱。
了解的太少,见过的太少,亲身经历的太少,于是以为眼前的——不对,是别人说的道路就是唯一的道路。
而你并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地,驱动自己前进的,只有对未来的畏缩和恐惧,和欲望实现后感官施舍的一点愉悦。你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是好的,但你也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是坏的,只是有人不断在你耳边低语——“如果你不知道往哪走的话,就跟着大家一起走吧!”
所以你就跟随——准确来说,是陷入了“大家”的潮流之中。最初你还能感觉到,你的方向好像有一点点和大家的方向不一样,但你看看左右,大家都低着头默不作声地匍匐前进,背后的人推推你——你看过去是你的父母,也是你的朋友,或者只是新闻上看见的某个同龄人——他们默不作声,但是推着你。
从最开始,那时候这个推力还很小,从那时起你就没有选择更改你的方向,或者只是选择停下再仔细想想。你可能在想:我还不知道要去哪里,但是爸爸妈妈让我去那,我就去那吧。
但这是一个悲惨的现实:你的爸爸妈妈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或者他们觉得他们知道,但其实他们只是在另一条“大家”的道路上。 有人推着他们,他们推着你,你没有方向,就顺着那股推力走——记得小时候的开火车游戏吗?这次你是火车头。但吊诡的是,明明名义上你是火车头,但你的动力却完全来自背后的推力。
当你突然从疾驰的火车旅行中向外看一眼,惊恐地发现你竟然脱离自己的轨道竟然已经如此之远!你茫然地环顾四周:“大家”不见了,“朋友”不见了,“爸爸妈妈”不见了,只有你独自一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荒野上,这儿什么——连杂草都没有,而太阳即将下山。
不敢对外界的标准做出哪怕一点反驳(“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失败的、是低贱的?去你妈的吧!”)
因为《金阁寺》和《潮骚》是编在同一本书上的,所以都一起看了。《金阁寺》高二的时候看完了,《潮骚》刚刚看完。
呼,看完《金阁寺》再看《潮骚》真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前者个个是变态,追求变态的价值观和变态的哲学(这个变态指非同寻常的),后者是讴歌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每个人都是淳朴自然的人,发生的事也是美好的少女少男的恋爱之事。奇妙的是这本书带来的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每次我闭上眼,都可以听到潮声涨退,和在潮声里世世代代生长的人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来形容这篇小说再好不过了。
但是论文学性《金阁寺》比《潮骚》高了怕不是一点半点,是整整高了一个层次。但要评喜欢,是无论如何都是《潮骚》更有吸引力,我想也喜欢那样的生活。《金阁寺》这种东西读得太累了,读完时脱了一层皮(虽然也非常畅快就是),内容也足以让人致郁,有点像《人间失格》那样,写得不错,也总有人有同感,但要说喜欢这样的小说,心理多少有点不正常了(我的恶意揣测)。
三岛由纪夫这人也是个天才一般的人物,但可惜了,出生于一个思想混乱不堪的年代,天才的敏感不由分说地将其带向极端和死亡。我有时候想,如果三岛能够渡过那个难关,将自己沉淀下来,他可以写出比任何人都更好的文章来,他可真是个天才啊。(要知道我看了这么些书,我觉得算得上是天才的人也只是两只手可以数完的)
我从不觉得有什么人生必读的书,但就《红楼梦》而言,还是觉得对于中文是母语的人,不读其中文字最为精湛的作品可惜了。
我曾经幻想能够学法语读普鲁斯特,学德语读里尔克,学日语读川端康成。但后来我日益明白,即使终身学习另一门语言,能够真正体会到那门语言的美也是很难很难的,由是我更加珍惜作为中文母语者对于能够相对无障碍享受《红楼梦》的“特权”。- 2023.02.14
我觉得其实从始至终黛玉都是明白宝玉对她的心意的,以她那么聪慧的心思不可能感受不到。只是寄人篱下,极其缺乏安全感,让她对宝玉的爱总有那种阴魂不散的患得患失感。她不断测试宝玉对她是否真心,而宝玉如果不是偏爱她,而是开始“讲道理”,她就会生气(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测试),这都是很明显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而黛玉安全感的缺失几乎是某种必然。父母亲去世,寄人篱下(而且是这样一个规矩森严的“篱”),她不得不提起千般心思,万分注意来规矩自己的言行,这整个被“规训”的过程让她失去了所有安全感。唯一的安全感来源只能是宝玉的关心(其实还有贾母,但是贾母其实是爱屋及乌,她爱贾敏无疑,但是对黛玉则恐怕未必那样爱),所以她不断以各种严苛的方式向宝玉索求,这也是在读者看来为何黛玉“不讲理”。黛玉难道真的不懂理么?她懂的理未必比宝钗要少,只是她没有宝钗那种安全感给她带来的笃定,她背后是巨大的黑洞一般的安全感的缺失,她无法那么平静、自然、正常地爱与被爱,她必以这样“不讲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安全感的缺失。- 2022.10.06
第一次读时不大明白袭人被宝玉踹得呕血后,为什么顿觉“心冷了半截”,或者说我以为我明白了。
后来再想,其实袭人既不是为宝玉踹她而心冷,也不是为自己的身体而心冷,而是为命运之冰冷残酷与无常而心冷。
上下丫鬟,甚至包括钗黛和史老太太和王夫人,袭人大概算得上是对宝玉最好、为宝玉付出最多的人了。
而宝玉从来没对其他人动过手,唯一的一次,还下手这么重的一次就应到了袭人身上。
袭人是突然发现面对命运,自己是如此脆弱与不可抵抗,所有她的努力和计划可能一瞬间就被命运像碾碎一只蚂蚁那样碾碎,她是突然发现了那命运恐怖的真相才顿觉心冷。
在几年或十几年以后,当她看到大观园被拆毁,贾家全族被抄没——“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大概那时她心里泛起的情绪就与此时相似。 - 2022.08.12
对比《秋灯琐忆》的蒋坦和《浮生六记》的沈复,才更能看出曹雪芹的伟大。前二位无论怎么写自己的妻子永远是基于自己男性和丈夫的视角,写妻子如何可爱如何贤惠,却从来不去想这个社会对她的妻子造成了怎样的压迫,也不去想她的妻子是否真的想变得所谓贤惠,而不是像他们一样纵情山水,吟诗作对。
只有曹雪芹是真的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替他人生中遇到的那些女性着想过。只有他才发现,才认为女性是鲜明、独立的个体,本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而不是被社会规训成封建背景下的贤妻良母。也只有曹雪芹表达了那种封建社会下,男性无能却能占领女性生存资源的气愤与羞愧。
林语堂译过《红楼梦》,却将秋芙和陈芸当作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子,可见是白读白译了。假如让曹雪芹来选最可爱的女子,绝不会是秋芙和陈芸,要是选可怜倒是可能,毕竟这二位也是本来像薛宝钗一样才华横溢的女子,却最后变成了只能困于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 如果让曹雪芹来选,大概会选红拂。因为曹雪芹理解中可爱的女性,所尊敬的女性,是红拂那样敢于选择自己生活的女性。实际上在书中也确实借林妹妹的口夸红拂,尤二娘也近乎是红拂在书中的转世。
如果曹雪芹活到现在,应该会很欣慰吧(而蒋坦、沈复活到现在大概会觉得很多女性不守妇道),尽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至少他生命中那些伟大的女性,终于能够不再作为附庸,终于能够尝试着去过她们想要的生活。像宝姐姐在现代的话,她怎么可能会年纪轻轻嫁给贾宝玉当家庭主妇?她的人生大概是会这样:出国留学,不结婚生子,兴许恋爱都不会谈,完全沉浸在书海中,每天就是读呀读。直到读完博后因为不喜欢高校的条条框框,选择一个好地方隐居终老(当然还是继续在读)。- 2022.06.10
重读《红楼梦》,又发现许多精妙的地方。
一般故事要么正叙,要么倒叙,中间夹杂插叙,《红楼梦》是先讲故事的开头,然后讲结尾,然后再重新接着叙述这个故事。
另外一个重读才发现的地方是,才明白石头是石头,神瑛侍者才是贾宝玉。而这个故事是记录在石头身上的,所以这个故事的发生实际上是通过石头的眼睛来观察的。这就很奇妙,我本来以为书中记录的故事和石头上记录的故事是同一个,现在发现实际上并不是。石头看见和记载的是一个第一人称展开的故事,《红楼梦》是一个全景记叙的故事。
这或许是意味着,《红楼梦》有一个早期版本是以石头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的(也就是从贾宝玉展开的,因为石头是挂在他身上的),而不是现在的全景上帝视角。
石头的视角其实才更像现代意义上的镜头视角,石头的眼睛有点就像导演曹雪芹安的一个隐藏摄像头。从这个摄像头里看这个故事,会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从石头的视角来叙述,《红楼梦》说不好就会成为一个非常现代的故事。- 2022.04.02
本来想好好读专业书,不知道谁又把我的《红楼梦》又拿了出来丢在沙发上,随手一翻便翻到了宝玉去探望宝钗,又恰逢黛玉前来的“修罗场”。黛玉实在是太可爱太好玩了,上来就是一句“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后面又说“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就在旁边,黛玉却一口一个“他”,细想那情景当真是十分有趣了。至于后面借事奚落宝玉,训斥老嬷,替宝玉戴斗笠,样样情景都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的有种是在看电影而不是看书的感觉。
再看也有新的感触,原来看的时候忽视了宝钗黛几人的年龄,也高估了他们的心理年龄(都是大家闺秀,看本《西厢记》还躲躲藏藏的,能明白什么呢?),自然容易把这段当作“争风吃醋”。现在看来,都才多大的孩子呀,说是吃醋,不如说是孩子之间那种“明明是我和你玩得最好”的愤懑吧。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句,黛玉小小年龄究竟到哪儿学的这样性情与机巧呀?是天生就特别会怼人是嘛?原来还想有黛玉这样的恋人就好了,现在我只想有黛玉这样的女儿,天天捧在手心里~(虽然可能会天天被怼,但是开心呀)- 2020.08.01
找草稿本无意中翻到了原来初中算是爱好写的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记得好像是暑假要求写的作文吧,应为又不限制题目又不限制字数所以写得很是随性,也不过一些牢骚和强说愁,原本是再也看不见找不到的了,既然找到了,便抄录下来记载于此。原来的没有标题的,现在也懒得起,以序号来分辨标记。 老家院子里的枇杷树开了。
从老爸的口里知道这件事起初是有点惊讶的,在这么个大雨天,它还是自顾自地结果。已经几年没回老家了,老爸是极其想念老家的。他总是念叨着等我毕业后就回老家去养老了。亲戚家吃饭时,他总要回去看一下,好像是担心偌大的房子“忽”地一下就从他的眼中不见。他想回老家, 我无非不是。
这个雨天絮絮地下个不停,是挺容易让人想起一些事。住在老家的时候养过一条狗,皮毛是黄色夹杂着一些黑色的杂毛。未曾给他取过名字,也就是小狗小狗地叫了几年。以往每次回家时它总会伸出舌头探出两只爪子放在我肩上,后来逐渐它就够不着了,也只能放在我的腰上了。我会放下书包陪它玩个不停,但是爸妈似乎是不太喜欢它了。当小狗跟老妈玩时,老妈总会喊着“死狗走开”然后把小狗的爪子拉开。至于老爸,我脑海里倒是想不起他和小狗的事情了。
乡村的狗那时候吃的都是主人家的剩饭剩菜,偶尔吃上一点点心——人的粪便。在亲眼看见小狗把邻居家孩子的粪便吃得一干二净后,我便开始对小狗伸出舌头来舔我脸感觉到恶心,渐渐地开始于小狗保持距离,抚摸小狗时也怕有什么细菌跑到我手上来,小狗却不懂它主人所想,依然每天守候在家门口一等到主人回家便扑到他身上舔个不停。
后来,就在要搬家的前几天,我从小伙伴家回来便看见许多人围在院子里,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便急忙地冲出人群。没有出什么事,只是老爸右手里提着个袋子,袋子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不停地摇动着。旁边大伯、二伯正拿着木棍虎视眈眈地看着袋子。我心中疑惑,看见亲戚们的样子却又不好意思提问,便索性不管了又屁颠屁颠地找伙伴们去玩。但没走出多久,便听见了一声我永远难忘的惨嚎声,(接下来)我跑着回了去,惨叫声不停在我耳边震起,从未听过却如此熟悉。我知道了啊,袋子里是我家的小狗,刚才的哀嚎声也是小狗的,(确定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站在原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直到小狗的嚎叫声越来越小,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终再也没动过,我蓦地明白小狗死了,下午也确实再没见到过小狗,想起午饭时有一个菜是狗肉。
啊,想旷课,然后在宿舍里再看一遍《四月物语》。(回想起当初,那种少女怀春的细腻心思我竟然能事无巨细地感受到,大概是得益于春天的来到)
没必要?确实没必要,下课以后再看时间也多的是,但是就忍不住这么想。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无法等待呀,人们总说,美好总在未来,真傻,美好就在现在,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如果是我,我就会愿意献祭自己的未来来获得此刻的安宁与美好;但事实是,未来与当下从不是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样一件事:在这样一个春季,谁此时感受不到美好,那么他将在很长的日子里都感受不到美好。
终于看完了夏目漱石的《少爷》,真有意思,故事主要讲的就是一个从东京到乡下教学的家道中落的的少爷的事。少爷从小就不是个孬种,“我天生一副亲娘老子给的炮筒子脾气,一点就着”,各种坏事蠢事都干齐了,母亲被气得病重,父亲被气得和他断绝父子关系(其实因为他是次子,又淘气,父母本来就不喜欢)但少爷一点都不虚,做了坏事就承认,绝不跪着挨骂挨打,善恶观十分简单明了。
所以这样一个耿直的不通世事的boy到了乡下自然得跟市侩小民大干几场,实际上确实有多次冲突,同学生,同其他老师,同当地居民。总之少爷就是一副吊儿郎当,老子最大,但偏偏又善恶观十分分明,嫉恶如仇,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也确确实实是一个心地非常淳朴质良的人。这样实在让我想起那句“我✘✘✘✘✘✘,但我是个好✘✘”,倘若能做到少爷这样,那自然心安理得得这句话可以说出口,但有几个人能做到少爷这样呢,这可是得冒着被孤立和排挤的危险,还在别人口中留下傻子的取笑。世界上,大多数都是愚人在嘲笑智人,心怀不轨者在诋毁品德高尚者,更好笑的是,他们还以后来人的口吻传授所谓经验,“到社会上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大概是不知道自己的样子有多么丑耶?要是少爷,必定回一句“我懂你个✘✘,少爷我就是去挑粪也不至于就蔫这了”。但愿世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发光也别发出蛆虫般的声响。
找草稿本无意中翻到了原来初中算是爱好写的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记得好像是暑假要求写的作文吧,应为又不限制题目又不限制字数所以写得很是随性,也不过一些牢骚和强说愁,原本是再也看不见找不到的了,既然找到了,便抄录下来记载于此。原来的没有标题的,现在也懒得起,以序号来分辨标记。
不温不火,这是我对礼拜这两天天气的总结。
在此天气下,心情也难有多大的起伏,宁静的一下,蝉也在瞌睡,整个屋子只有紫(作文里是子)苑若大若小的咿呀声和老妈哄紫苑的奇怪的声音。紫苑的老爸——也就是我哥哥早上就去上班了,而她妈妈呢,说是去郴州靠护士证了,把紫苑丢给了我老妈带着。
晚上时,紫苑不安分了一直哭个不停,老妈给她冲的奶也是喝了就吐出来,老爸吃完饭就出去打牌,为此老妈埋怨了一晚上,知道老爸回家来说赢了才喜笑颜开。
紫苑哭时,我会把奶嘴放进她嘴里,这样她就会马上安静下来,不管(奶瓶里)有没有奶都是如此。一拿开就会马上哭,我经常这样和紫苑玩,可是被哥哥说这样对紫苑不好,可被闹得烦心了还是要用这招。
在这个炎热的上午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竟然还打了雷,这让我不得不关闭电脑。看着窗外的大雨和明亮的银线,感觉像是回到了春天的某个下午。夏天下雨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夏天打雷确实是第一次看见。下雨打雷的话,既不能出去玩,在家也不能玩电脑,于是乎只能拿起最喜爱的书本再次细细观赏起来。 书的封面是红色的,封面页的中间写着《挪威的森林》几个大字,一翻开书就闻到一股书特有的清香,每个情节都化为一副画面在脑海里,一看起来画面便会不停在我眼前闪现,我能想象书中人物的样子,通过作者的一步步描述,主人公在我脑中的映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难以忘怀。
快到期末了,我却感觉不到一丝紧张,反而变得有些兴奋。这大概是我放松自己的一个特殊方式?复习时有些静不下心来,总会莫名其妙地想到许多事,在心里同自己说心里话,自问自答,在别人看来可能有些许无聊,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解闷的好方法,也更能明白自己真正的想法。这让我更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无论缺点、优点,我都能坦而待之。
2014年7月25日,刚想出门去书店看会书就下起了雨,无奈,只得赶回家中,书是没得看了,那就看看窗外的雨中的嘉禾吧。好吧雨中的嘉禾我已经看了无数遍了,雨后的,天晴的,都有别样的感受。如果说像是一个人,我想一定是一个小女孩。下雨时就是她在哭泣,雨后就是她擦干眼泪欣喜地吃着父母给的糖的时候,而晴天,就是她嘴角上扬的大笑。我最喜欢的还是半睡不醒的她,朝阳,有时候是夕阳照在她的脸上,她会微微地睁开双眼,深深地打个哈欠,然后又进入了睡梦中。你不知道啊,她睡着的模样是多么动人,星光都会黯淡,乌云也会飘散。
当天空送来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我站在峰顶聆听她细絮的呢喃。
当夕阳送走最后一丝温暖的时候,我轻轻地抚摸她疲倦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