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我从不觉得有什么人生必读的书,但就《红楼梦》而言,还是觉得对于中文是母语的人,不读其中文字最为精湛的作品可惜了。
我曾经幻想能够学法语读普鲁斯特,学德语读里尔克,学日语读川端康成。但后来我日益明白,即使终身学习另一门语言,能够真正体会到那门语言的美也是很难很难的,由是我更加珍惜作为中文母语者对于能够相对无障碍享受《红楼梦》的“特权”。- 2023.02.14
我觉得其实从始至终黛玉都是明白宝玉对她的心意的,以她那么聪慧的心思不可能感受不到。只是寄人篱下,极其缺乏安全感,让她对宝玉的爱总有那种阴魂不散的患得患失感。她不断测试宝玉对她是否真心,而宝玉如果不是偏爱她,而是开始“讲道理”,她就会生气(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测试),这都是很明显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而黛玉安全感的缺失几乎是某种必然。父母亲去世,寄人篱下(而且是这样一个规矩森严的“篱”),她不得不提起千般心思,万分注意来规矩自己的言行,这整个被“规训”的过程让她失去了所有安全感。唯一的安全感来源只能是宝玉的关心(其实还有贾母,但是贾母其实是爱屋及乌,她爱贾敏无疑,但是对黛玉则恐怕未必那样爱),所以她不断以各种严苛的方式向宝玉索求,这也是在读者看来为何黛玉“不讲理”。黛玉难道真的不懂理么?她懂的理未必比宝钗要少,只是她没有宝钗那种安全感给她带来的笃定,她背后是巨大的黑洞一般的安全感的缺失,她无法那么平静、自然、正常地爱与被爱,她必以这样“不讲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安全感的缺失。- 2022.10.06
第一次读时不大明白袭人被宝玉踹得呕血后,为什么顿觉“心冷了半截”,或者说我以为我明白了。
后来再想,其实袭人既不是为宝玉踹她而心冷,也不是为自己的身体而心冷,而是为命运之冰冷残酷与无常而心冷。
上下丫鬟,甚至包括钗黛和史老太太和王夫人,袭人大概算得上是对宝玉最好、为宝玉付出最多的人了。
而宝玉从来没对其他人动过手,唯一的一次,还下手这么重的一次就应到了袭人身上。
袭人是突然发现面对命运,自己是如此脆弱与不可抵抗,所有她的努力和计划可能一瞬间就被命运像碾碎一只蚂蚁那样碾碎,她是突然发现了那命运恐怖的真相才顿觉心冷。
在几年或十几年以后,当她看到大观园被拆毁,贾家全族被抄没——“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大概那时她心里泛起的情绪就与此时相似。 - 2022.08.12
对比《秋灯琐忆》的蒋坦和《浮生六记》的沈复,才更能看出曹雪芹的伟大。前二位无论怎么写自己的妻子永远是基于自己男性和丈夫的视角,写妻子如何可爱如何贤惠,却从来不去想这个社会对她的妻子造成了怎样的压迫,也不去想她的妻子是否真的想变得所谓贤惠,而不是像他们一样纵情山水,吟诗作对。
只有曹雪芹是真的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替他人生中遇到的那些女性着想过。只有他才发现,才认为女性是鲜明、独立的个体,本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而不是被社会规训成封建背景下的贤妻良母。也只有曹雪芹表达了那种封建社会下,男性无能却能占领女性生存资源的气愤与羞愧。
林语堂译过《红楼梦》,却将秋芙和陈芸当作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子,可见是白读白译了。假如让曹雪芹来选最可爱的女子,绝不会是秋芙和陈芸,要是选可怜倒是可能,毕竟这二位也是本来像薛宝钗一样才华横溢的女子,却最后变成了只能困于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 如果让曹雪芹来选,大概会选红拂。因为曹雪芹理解中可爱的女性,所尊敬的女性,是红拂那样敢于选择自己生活的女性。实际上在书中也确实借林妹妹的口夸红拂,尤二娘也近乎是红拂在书中的转世。
如果曹雪芹活到现在,应该会很欣慰吧(而蒋坦、沈复活到现在大概会觉得很多女性不守妇道),尽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至少他生命中那些伟大的女性,终于能够不再作为附庸,终于能够尝试着去过她们想要的生活。像宝姐姐在现代的话,她怎么可能会年纪轻轻嫁给贾宝玉当家庭主妇?她的人生大概是会这样:出国留学,不结婚生子,兴许恋爱都不会谈,完全沉浸在书海中,每天就是读呀读。直到读完博后因为不喜欢高校的条条框框,选择一个好地方隐居终老(当然还是继续在读)。- 2022.06.10
重读《红楼梦》,又发现许多精妙的地方。
一般故事要么正叙,要么倒叙,中间夹杂插叙,《红楼梦》是先讲故事的开头,然后讲结尾,然后再重新接着叙述这个故事。
另外一个重读才发现的地方是,才明白石头是石头,神瑛侍者才是贾宝玉。而这个故事是记录在石头身上的,所以这个故事的发生实际上是通过石头的眼睛来观察的。这就很奇妙,我本来以为书中记录的故事和石头上记录的故事是同一个,现在发现实际上并不是。石头看见和记载的是一个第一人称展开的故事,《红楼梦》是一个全景记叙的故事。
这或许是意味着,《红楼梦》有一个早期版本是以石头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的(也就是从贾宝玉展开的,因为石头是挂在他身上的),而不是现在的全景上帝视角。
石头的视角其实才更像现代意义上的镜头视角,石头的眼睛有点就像导演曹雪芹安的一个隐藏摄像头。从这个摄像头里看这个故事,会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从石头的视角来叙述,《红楼梦》说不好就会成为一个非常现代的故事。- 2022.04.02
本来想好好读专业书,不知道谁又把我的《红楼梦》又拿了出来丢在沙发上,随手一翻便翻到了宝玉去探望宝钗,又恰逢黛玉前来的“修罗场”。黛玉实在是太可爱太好玩了,上来就是一句“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后面又说“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就在旁边,黛玉却一口一个“他”,细想那情景当真是十分有趣了。至于后面借事奚落宝玉,训斥老嬷,替宝玉戴斗笠,样样情景都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的有种是在看电影而不是看书的感觉。
再看也有新的感触,原来看的时候忽视了宝钗黛几人的年龄,也高估了他们的心理年龄(都是大家闺秀,看本《西厢记》还躲躲藏藏的,能明白什么呢?),自然容易把这段当作“争风吃醋”。现在看来,都才多大的孩子呀,说是吃醋,不如说是孩子之间那种“明明是我和你玩得最好”的愤懑吧。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句,黛玉小小年龄究竟到哪儿学的这样性情与机巧呀?是天生就特别会怼人是嘛?原来还想有黛玉这样的恋人就好了,现在我只想有黛玉这样的女儿,天天捧在手心里~(虽然可能会天天被怼,但是开心呀)- 2020.08.01